隨著我國度假時間的增加和居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到國外旅游。很多人出國到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或海南等中國各地旅游時,都想購買便宜實惠的珠寶。然而常常事與愿違。很多人在購買珠寶時會走入誤區。
誤區1:盲目追求高凈度、高色度的鉆石
王小姐節約了大半年,省下2800元,想要買一顆鉆石美一下,于是滿市場轉遍,只能買到一粒0.10ct左右的鉆石,雖然色度白,凈度VVS,可這0.10ct的鉆石看起來真的非常小,一點也不顯眼。
2800元為什么只能買到如此小的鉆石?究其原因,郭清宏對記者說,這是大商場一味追求高凈度、高色度造成的結果。他解釋說,目前大商場中的金鋪,不難發現凈度是VVS、VS;色度是白、優白的鉆石首飾好找,而SI、P及淺黃白的鉆石首飾難找,必然有一部分人無法購得自己心儀的首飾。
評價一顆鉆石的品級是由切工(cut)、顏色(colour)、凈度(clarity)、克拉重量(carat)4個方面構成的,簡稱“4C”分級,在評的過程中還會有所側重,綜合評分第一才算優勝。郭清宏介紹說,而這“4C”中最重要的是切工,因為只有在標準切割的情況下,才能使一粒鉆石的內在美盡顯出來,一顆未經切割的鉆石跟普通的石子無甚兩樣,同時這“4C”也只有切工是人為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
同樣是2800元,郭清宏建議如果改變一下選擇方法,將凈度放在SI上,顏色不用太白,切工好一點的,可能就可以購得一粒閃閃發光的0.16ct的鉆石了,這樣也不至于看起來太小。
誤區2:對“鉆石”的歧意理解
由于習慣勢力的影響,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南非鉆”、“蘇聯鉆”、“水鉆”、“火鉆”、“奧地鉆”、“莫桑鉆”等等,使消費者搞不清如何選擇,還以為都是鉆石,只是產地不同或某些性質有些微變化而已。
郭清宏對記者說,這種理解是對鉆石的歧意理解,按照國家標準規定,鉆石就是指自然界產出的能作為寶石用的金剛石,意味著就是天然鉆石,同時無須在鉆石前加“天然”二字,而其他任何仿鉆品,合成品等不可單獨使用“鉆石”二字,同時地名、生產方法等不能參與定名。合成鉆石雖然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與鉆石完全相同,但其內部雜質是不同的,也可以將二者區別開來,而合成鉆石一定要在“鉆石”前面加上“合成”二字。
在購買時向商家索取了鉆石的鑒定或分級證書,就可以放心了,如果還沒有,你可以要求商家出具鑒定證書以后才購買。
誤區3:忽視對珠寶玉石的標識
珠寶玉石相對其他產品來說是價值較高的,所以商家更有責任將其標識做好,要真實地、規范地將產品的名稱,性質告訴消費者。但現實中,有的商家未做任何標識,還有的商家在做標識時過于隨意,將飾品名稱隨便填寫,如“戒指”寫成“介子”,“吊墜”寫成“吊咀”等等,郭清宏說,這都是不合適的。是什么產品就標什么產品,將低檔的充高檔的不行,將高檔充低檔也同樣不行。因為衡量珠寶的真假的唯一途徑是所買賣的珠寶與所標明的名稱是否相符,相符則為真,不符則為假。
郭清宏給消費者支招時不忘給自己的工作做宣傳:“現在市場上見到的鉆石首飾有90%的已配有廣東省珠寶檢測站這樣權威的檢測部門的證書,證書上的鑒定結果是鉆石的,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如還有疑問,可攜帶首飾和證書到我檢測站做免費復檢。像前一段,有個消費者購買18K金耳環2日后,發現耳環的耳針斷在針扣里。經檢測后發現:耳環的耳針太細導致其斷開,為質量問題。結果,按照《廣東省珠寶首飾消費爭議解決辦法》中的規定,消費者選擇換貨,換了同等價位的其他款式首飾,爭議圓滿解決。”
誤區4:“真色真玉”與“漂白注膠翡翠”
在許多城市,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玉器店鋪貼著“拆遷”的告示,掛著花花綠綠、寫著“二折”、“三折”的小條幅。問賣者,是不是“堅嘢”?賣者往往回答“保證真色真玉”。過了一些時候,有機會去檢測部門鑒定,被告知買到的是假貨,還不相信。問:“是不是真色真玉?”得到的回答是:“確實是真色真玉,但確實不是翡翠。”
這是怎么回事呢?郭清宏解釋說,玉是一個統稱,是自然界產出的美麗、耐久、稀少的礦物集合體的總稱。世界上玉石品種有幾十種之多,我們常見的翡翠只是其中的一種,也是最為貴重的品種之一。還有很多品種的玉是不太值錢的。賣者所說的所謂“真色真玉”往往是一些岫玉、獨山玉或是經過漂白注膠處理的翡翠。它的原料確實是天然形成的翡翠:因為一部分的翡翠不是很漂亮,而市面上好看的翡翠又特別的昂貴,于是有人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將這些不漂亮的翡翠處理干凈,加進一些高分子化合物,使其在外貌上近似于高檔翡翠。這樣處理的翡翠在價格上比天然高檔翡翠便宜80%以上。
有些消費者以為只有“染色”才是假貨,不知道還有其他的處理方法,于是很容易被“真色真玉”這樣的承諾欺騙了。郭清宏提醒消費者,購買珠寶一定要多一個心眼,不要被一些花言巧語所蒙蔽。
誤區5:旅游地購物便宜
近年來,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的腰包也鼓了,于是刮起了“旅游風”,到外地旅游,一則是領略自然風景、不同的風土人情,二則也少不了爭購一些地方特產。而普通的地方特產大都不貴,對旅游地產生不了太大的經濟效益,物品太大不好攜帶,也影響銷售,于是有人盯上了珠寶這類體積小、價值高的特產。
郭清宏介紹說,在這種思維下,產寶石的地方大打寶石牌,不產寶石的地方也編造有關寶石的神話故事宣傳他們當地有特色的寶石。于是,在利益的驅動下,一批批旅游者被旅游公司帶到了“寶石館”、“寶石交易所”、“珠寶生產廠”,去參觀選購他們所謂的“地方特產”。在導游和導購小姐如簧般的巧言煽動下,游客們紛紛解囊大買特產。
在旅游地購買的珠寶首飾,來廣東省珠寶玉石及貴金屬檢測中心送檢測的有95%以上是受騙的。
郭清宏給記者分析說,這種受騙有幾種情形:第一種:買到的是假貨,買的時候賣家信誓旦旦告訴你這是祖母綠戒指,回來檢測后是綠色玻璃;告訴你是18K項鏈,回來一測是鍍金項鏈。第二種是花大價錢買到的是便宜貨,一些游客聽信導游的話,以為到了寶石的產地一定會便宜,其實這是個誤區。珠寶是全世界流通的商品,它的交易已完全全球化了,正常情況下全世界各地的價格不會相差太大的,而旅游商店因為有高額回扣的影響,其標價往往比一般的商店賣貴一倍以上,因此常常碰到一些消費者在國外花數千元甚至萬元買到國內1000元便能買到的珠寶。像這些在旅游地購買上當受騙的麻煩在于,這些消費者知道上當了,卻往往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因為旅游地索賠本身就跨地區,操作較復雜,時間也較長。而有的地方一般去了一趟,不太會再去第二趟,這也給索賠之路增加了不便。其三,因為明知道自己是在干騙人的勾當,一些旅游商店在購物發票上往往將所購之物寫得很模糊,介紹你買的告訴你說是18K項鏈,發票上則只簡單地寫上“項鏈”,18K這一關鍵的詞語則“技術性”地省略了。而一些國外的旅游商店則欺負你不懂英文,告訴你是祖母綠,發票上卻用英文寫著“玻璃仿祖母綠”,回頭發覺買到假貨了,他卻指著發票說“我當時就告訴你是玻璃了!”叫人打碎了牙齒往肚里吞,有苦說不出。
郭清宏再次提醒消費者,珠寶消費還是建議以立足本地消費為主,不要把錢丟進旅游商店的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