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歷程
自建都陜西的西周始,關中方言被稱為“雅言”。《詩譜》載:“商王不風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論語》記載孔子教子時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駢枝·釋雅言》曰:“夫子誦詩、讀書、執禮必正言其音。”可見周朝雅言作為國家標準語言,已遠及山東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禮·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記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諸侯國雅語推廣人員進行語言文字教范和語音訓練,統一通用文字和發音標準,以“達其志,通其欲。”
古稱關西秦聲的關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稱作雅言并做國語使用,除了王朝一統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語調發音還有高雅、文雅、風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脫俗之義,娓娓道來圓潤清麗,美妙悅耳,理應成為國家正音,人人學范,學說秦聲雅言成為附庸風雅之風尚。
關中方言從音韻特征共性看,關中方言地理東至晉西南臨汾和運城兩地區與關中毗鄰的數縣及豫西靈寶、盧氏兩縣,西達寧夏固原東南、甘肅平涼、慶陽和天水地區,南到陜南丹鳳、山陽一帶,北接陜北甘泉、延長一線,正好與史稱的“關中”相吻合。這種方言地理與關中歷史行政地理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西漢到北魏近八個世紀里,關中與晉西南、豫西同屬司州,北宋又同為治所在京兆府長安城的永興路所轄,這三個地區方言之間的聯系可能是在這兩個時期漫長歷史中建立起來的;關中西部與甘肅東南、寧夏固原東南的聯系自宋代就開始了,元明兩代它們又同屬陜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歷史變遷中不斷趨于一體化,關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個性。
實際上,在唐代等以關中地區為都城的朝代,關中方言是中國的官話,被稱為雅言,《詩經》《唐詩》要用古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的關中方言來讀,才算是當時的標準讀音。
陜西自古帝王都,歷經十三個朝代,大概有兩千多年歷史。中國的文化、語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由于陜西曾經是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國都,陜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古漢語、史記以及唐詩,都需要以關中方言來讀,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詞匯,讀出當時的味道來。
不僅如此,由倉頡造字,到秦始皇統一文字,通用李斯小篆,漢代演變成隸書,唐代演變成了楷書。陜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發音特點
陜西關中方言中只有四個聲調,但與普通話聲調有很明顯的對應關系。大部分字讀音符合聲調對照表。以下以西安話例: 不符合以上對應關系的主要是清聲母及 次濁聲母 的 入聲字。普通話把清入字不規則地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把次濁入聲字入去聲,而關中話則將清入、次濁入入陰平。如清入“八、福、筆、各”次濁入“麥、月”等。
普通話發陰平(一聲調)的,陜西關中方言都念輕聲
普通話發陽平(二聲調)的,陜西關中方言仍讀陽平
普通話發上聲(三聲調)的,陜西關中方言發去聲
普通話發去聲(四聲調)的,陜西關中方言發陰平
在讀以元音或半元音為開頭的字時,有“ η ”(ng)做為聲母。如:愛,讀作“ηāi” 安,讀作“ηan”正是因為陜西關中方言中沒有上聲,發音不需要拐彎,所以講起來酣暢淋漓,十分痛快。另外陜西關中方言會有拖長音的現象,聽起來比較流暢。
在關中農村,古老的漢字音還有很多,入聲也并未完全消失,顎化程度關中片各不相同。
三.詞匯舉例
日頭(ш21 tou21)(同義詞:爺,ye11):太陽。
博士(ba shi、中古音bak si):內行人,源于古代的官職“博士”。據介紹,博士這一官職,居此地位的人都知識淵博,該詞傳播到今蒙古一帶后,流變為擁有一技之長的人的別稱。
角落卡卡(ge21 lao44 qia53 qia24、古音keok lak ka ka):角落。角落二字疑似古音,“旮旯”是角落的方言的借音后造字。
咋(za53):怎么(為“怎么”的古音zen ma合音)。
啥(sa53、sa44):什么(為“什么”的古音sim ma合音)。
蛤蜍(gat/get21 dou21):蛤蟆,關中詞匯。蟾字仍有入聲。
阿房(本字為那傍wo44 bang21、上古音ηua baang):那里(指近處方向)?!妒酚?middot;秦始皇本紀》:“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唐代訓詁學家、西安出生的顏師古注釋得更明白:“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號曰阿房。”、“阿房”二字的準確讀音:阿讀“窩”,《說文》:“阿,烏何切。”佛語“阿彌陀佛”,全國幾乎都念“窩彌陀佛”。房讀“傍”,《史記》正義注:“房,白朗反。”關中話“阿房”的準確讀音是“窩傍”,它和“這傍”相對應,“阿房(窩傍)”指的是那邊,“這傍”指的是這邊。“房”字是“傍”的假借字,已被公認,只是“阿”字出現了多個解釋。有人說是此宮旁邊有個村子叫“阿房”,這個地方本是秦皇家上林苑,誰能誰敢在這建村?有人說此宮靠近的一個大土包叫“阿”,這里是渭河沖積平原的第一階梯,誰去堆積如此大的土包?關中人把“那就是”說成“阿是”,那不是說成“阿不是”。由此看來“阿房”應該讀作“窩傍”,僅指很近而能看到的地方。當然,“阿”在關中也讀作“兀”,如“兀傍”就是那邊。古代就把“兀”當那或這講,關中人說“兀么(門)多”就是那么多、很多的意思。
我(ηe53、nguo53):第一人稱。
我(ηai21):第一人稱(第一人稱復數 我們=ngai,我+親屬稱呼 我媽ngai ma)。
你(ni53):第二人稱。
你(ni21):第二人稱(復數 你們=ni21)
他(她/它)(ta21):第三人稱 他她它。
人家(nia53):第三人稱(由“人家”的中古音ηin ga合音演化后形成)。
捋碼(lü ma):收拾、整理。
麻麻明(ma ma ming):黎明。
后晌(hōu shang):下午。
晌午(shāng wu):中午。
三.獨特魅力
1.陜西關中方言的親切感和文化積淀
陜西關中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陜西關中方言在古代叫“雅言”,秦漢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促使陜西關中話影響到全國各地,唐代達到鼎盛時期。當時的皇帝、妃子、大臣、百姓、外國使節均說陜西關中話。從陜西關中方言中我們可以窺視到古老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可以領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實情感。
2.陜西關中方言經典臺詞的涌現
隨著電影藝術的多層面發展,陜西關中方言開始擺脫“一句話”的局面,在電影中大放光彩。身為導演的張藝謀在影片《有話好好說》中客串“破爛王”角色,并親自上陣喊出了那句正宗的陜味臺詞“安紅,額愛你”,成為當年的流行語;《武林外傳》中風情萬種的佟掌柜,限于演員閆妮難以按照劇情設置使用漢中話,而改用關中方言的西安話表演,其“額地神啊”等經典臺詞,被觀眾紛紛效仿。
3.陜西關中方言本身具有濃厚的趣味性氣息
導演王全安說:方言是還原真實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果一個關中人出現在銀幕上,一說普通話,就沒有脾氣沒有個性,只有說到“額”的時候才覺得人物活起來了。
4.陜西關中方言的直爽
陜西關中人的性格受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陜西關中人說話比較直爽。在這個物欲膨脹節奏快速的時代里,陜西關中話的直爽讓人覺得很解氣、很舒服。影視作品中的陜西關中方言從不拐彎抹角,很直截了當。
5.陜西關中方言的時尚性
陜西關中方言在銀屏中的火熱還得益于與現代時尚接軌,時尚性主要是指陜西關中方言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借鑒影視作品的流行詞匯、廣告語、成語、俗語、典籍及文學作品等,如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掌柜佟湘玉因不會漢中方言,而改用關中方言,“走自己的路,讓他們打的去吧”、“額服了you”。用陜西關中方言把這種帶有娛樂味道的話語表達出來娛樂氣息更濃。電影《高興》大量植入的歌舞橋段,更是令觀眾叫絕。
6.陜西關中話的影視作品
《秋菊打官司》《武林外傳》《西安虎家》《紡織姑娘》《美麗的大腳》《舉起手來》《高興》《121大案》《白鹿原》《沙井村之戀》《盲井》《盲山》《私人定制》《馬到成功》等。
四.方言笑話
1、樹上各咎著兩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對乖巧社:“你朝過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載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載哈來餓摟著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
2、張藝謀高喊:俺紅,餓想你,餓想你想的睡不捉;陜城美女高喊:漲一謀,餓想你,餓想你想的想睡覺!
3、曾經右倚份真誠地干情拜災餓面淺,餓莫氣拯西,擋餓史氣塔地時候,餓干倒后會.人師間賊搭地通酷摸鍋愚呲
4、入過傷舔給餓擠灰讓餓從來椅回地花,餓灰對那個女娃奢餓哀餒,入過匪要吧這端干情假傷歌椅接先地花, 餓希枉是椅彎攆
5、餓是煮!餓是答爛煮!
6、逆給餓電石減,餓突阿突阿奏洗冠了?。憬o我點時間,我吐啊吐啊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