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10月19日以來,《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國名牌大家談”欄目。最近,我讀了幾篇關于中國名牌的文章。這對中國名牌產品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振興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貢獻。在國民經濟振興和騰飛的歷史上,人們將永遠銘記人民日報的貢獻。作為一名讀者,我仔細閱讀了“中國名牌大家談”欄目發表的文章。在文章讀完后,有一點不夠成熟的思維考,對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上流行的話題表達一下個人觀點。
放眼當今的中國市場,大有外國名牌席卷天下之勢。小到飲料、食品、化妝品,中到服裝、家電產品,大到轎車工業,幾乎全部是外國名牌。面對洶涌而來的“舶來品”,國內屈指可數的幾種牌子只好在苦苦掙扎中發出無可奈何的嘆息。這種外國名牌風靡中國市場的嚴峻現實,令每一個熱望振興民族經濟的中國人感到痛心疾首。面對潮水般涌來的外國名牌,關上大門,“拒之門外”不對,置之不理,任其泛濫也不對。正確的態度應是,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制定培育中國名牌的措施和辦法。那么,這種局面是怎樣造成的呢?
首先,是我們主動引進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膽引進了大批合資或獨資企業。這些企業當然會把自己的名牌(商標)帶進中國來。創辦“三資企業”有利于學習、借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素質和管理水平,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無疑是對的,今后我們還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因為我們不可能在封閉的條件下建成社會主義。
其次,是我們企圖省力,貪圖眼前利益借來的。一些國人在引進項目,舉辦“三資企業”時,天真地認為既然外國的商標馳名,牌子響亮,何不把人家現成的商標也借來!這樣省得自己花費時間創牌子,效益也來得快。加之外國老板把使用自己的商標作為談判、合資的“硬件”,非我不用,外國名牌就輕而易舉地流入了中國。據悉,擁有“解放”注冊商標的一汽,合資時借用了外商的“奧迪”商標。上海與德國合資時,也是放著“上海”牌不用,而借用了“桑塔納”商標,并且連企業的字號(大眾)也是外方的。殊不知,商標可以借用,但它可決不聽從借用人的使喚,法律賦予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是商標的注冊人。我們本應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卻把外商競爭的利劍引進來了。因為商標是市場競爭的銳利武器,特別是馳名商標的法律保護范圍更廣,在世界貿易競爭中簡直所向無敵。面對鋒利無比的商戰利劍,毫無防備的民族牌子焉有不敗之理!這“借來”的后果,豈是國人所料得到的!
再次,是我們自動放棄的。一些人站在合作伙伴面前,與國外名牌一比較,自愧弗如,覺得“矮人三分”。思來想去,還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干脆把自己的牌子扔掉,用人家的吧!曾經暢銷國內市場的上海化妝品“美加凈”的商標就是我們自動放棄,而使用合資方的“莊臣”商標的。然而,可惜還決不僅僅是這一家。
最后,是我們無償為人家宣傳的。只要打開電視機,看一看許多國內企業的所謂“廣告”,就會發現,它們“王顧左右而言他”,宣傳的恰恰不是自己的產品和企業,而是“外國的月亮”,比如“引進外國××牌設備”,甚至原封不動地宣傳國外的商標。為了表明它們的“洋味”,這種夸耀別人的宣傳,簡直達到了連篇累牘,不厭其詳也不厭其煩的地步。國外的名牌產品,為了打進中國市場,不惜血本,在廣告宣傳上,既有高水平的整體策劃和創意,又有鋪天蓋地的“狂轟濫炸”,加之國內企業的無償宣傳,處于多頭夾擊中的中國牌子怎能招架得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外國商標風靡乃至稱霸中國市場的局面,是我們自己一手造成的。而這,除了改革開放政策無可厚非之外,應該承認,在引進外資工作中有無意識造成的失誤和紕漏,或稱為引進外資工作付出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