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防水行業亂象叢生,次品充斥市場。企業“以次充好”等不誠信經營行為層出不窮,不僅凸顯了我國建筑滲漏現象,而且阻礙了防水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再發作,危及大眾生命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這要求政府進一步提升對質量誠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完善質量安全體系,督促企業認真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高全民質量認識,作為責任主體的企業更應當牢固樹立“誠信至上、以質取勝”的運營理念。
多家防水企業不良行為遭曝光
防水產品的質量問題和企業的失信經營問題在行業內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一些廠家為了尋求贏利,大量生產假冒偽劣和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防水產品;還有一些不法商家“移花接木”,抽檢和送檢的產品是合格的,而賣給消費者的卻是低端的防水材料,進工地送檢是合格產品,實際施工時換成偽劣產品。
這些行為,不僅使得建筑和工程滲漏的現象越發嚴重,威脅建筑和工程的質量以及居民的安全,更不利于防水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實現可繼續發展。
“名副其實”為立身之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品和服務質量有所改善,但質量水平的提高依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有數據顯現,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不合格率接近10%,部分產品乃至超越30%。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工匠精力”的強調,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質量建設的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在政府作業陳述中也提出,要“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健全優勝劣汰質量競爭機制”、要“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品牌,推進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防水工程的質量與建筑滲漏率的高低息息相關。只有用質量過關的防水材料,通過規范化的施工,才能真正為建筑整體防水。然而,大量“非標”和假冒偽劣防水產品在商場上的泛濫,卻使得我國大量建筑處于穿著“皇帝的新衣”的狀態。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在有3000余家防水企業,但卻只要三分之一的企業擁有生產許可證。同時,這些擁有許可證的正規企業產能利用率不高,僅在60%左右。而與之對應的則是數量較多的出產工藝落后、節能環保不達標的中小企業,在個別地區,無證出產和制假售假窩點甚至已經形成半公開化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