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產牛奶半壁江山,伊利發展到今天,歷經多次考驗,可以說用品質回答了伊利牛奶怎么樣這個問題。也許不少消費者還是對這個問題存疑,那么不妨看看伊利品牌發展歷史,也許您能更加了解伊利,從而明白伊利牛奶怎么樣。
伊利牛奶怎么樣 伊利品牌故事
伊利發展核心歷程回顧:
1956年——伊利雛形形成:呼和浩特回民區選擇奶牛品種好、規模較大的7戶奶牛戶組成養牛合作小組,到1958年,合作組已經有95戶養牛專業戶,并改名為“呼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擁有1160頭奶牛,日產牛奶700公斤,職工人數117名。它就是伊利的前身。
1961年——奶牛場更名為“呼市回民區公私合營回民種牛繁殖場”,同年,開始生產冷飲。
1966年——改名“呼市公私合營種牛繁殖場”:乳食品加工業也形成一定規模。
1969年——奶牛場實現了奶牛日產“雙千斤”的歷史記錄。與此同時,奶牛場還對冷飲設備進行了技術改造,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加了兩臺10萬大卡的氨制冷機,使冷飲生產量達到日產8萬支,為后來冷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0年——奶牛場改名為“呼市國營紅旗奶牛場”。
1993年——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改制: 1993年2月,在對呼市回民奶食品總廠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礎上,由21家發起人發起,吸收其他法人和內部職工入股,以定向募集方式設立伊利集團,并于1993年6月14日在呼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更名為“內蒙古伊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個時候的伊利,才正式進入了現代公司化的運作時期。
1996年3月12日——“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
1999年——伊利集團成立中國乳業第一個液態奶事業部,不僅首次在中國乳品企業建立了事業部制,同時帶領中國乳業全面進入“液態奶時代”,此舉得到了行業內的普遍追隨,也引領中國乳業步入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開創了乳業新格局。到2000年,作為全國乳品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伊利集團實現全國同行業利稅第一。
2003年——伊利市場規模超過上海光明。同年12月,伊利集團獲得了素有“綠色壁壘通行證”之稱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資格認證證書,標志著伊利集團已經成功得到了進軍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2005年——伊利集團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成為首家突破百億元的企業。達到121.75億元,較上一年度強勁增長39.38%,在隨后的2006年,伊利集團全面啟動“織網計劃”:構筑了北起黑龍江,南至福建、廣東等省,東臨上海,西達新疆,“縱貫南北、輻射東西”的布局。伊利集團也成為第一家真正有能力同時覆蓋全國市場的乳品企業。
2007年——伊利提出“綠色領導力”的發展理念,在2007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董事長潘剛作為中國乳品企業的代表,首次提出了“綠色領導力”理念,被業內認為是伊利實現由業績導向到責任導向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在綠色領導力理念中,伊利強調了要實現企業的綠色生產,倡導顧客的綠色消費,堅持品牌的綠色發展。
2009年5月25日——成為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標準、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乳制品的企業。作為全球第一家同時服務于奧運會和世博會兩大世界頂級盛會的中國乳品公司,伊利集團旗下液態奶、乳飲料、酸奶、冰淇淋、奶粉等全系列產品都將成為上海世博會專供產品,滿足全球7000萬世博游客的需求。伊利再次引領中國乳業代表“中國制造”勇攀新的高峰。
2010年——伊利董事長潘剛提出“綠色產業鏈”的發展戰略,作為中國綠色產業經濟的代表,潘總不斷助推中國乳業走向綠色經濟發展,向世界展示一個日趨完美的“綠色中國企業”形象。從“綠色領導力”到“綠色產業鏈”,伊利不斷帶領中國商業實現“綠色發展”。同年,伊利進入世界乳業20強。
創立之初,伊利集團就秉承責任導向的發展觀,全力謀求與行業、社會和全球環境的和諧共贏。伊利集團第一次在中國商界提出打造“綠色產業鏈”的構想,力求在乳業上、中、下游間構建一條綠色生態循環鏈。伊利集團以自身的持續穩健發展,開創并引領了中國乳業的“黃金十年”,并在最近5年,通過奧運與世博將中國乳業帶上了世界舞臺,未來伊利還將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
來源 民族品牌網 mzpp.com.cn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