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進口嬰兒奶粉供應不足。因此很多人便到香港去掃貨。在灣仔一家連鎖藥房排隊購買奶粉時,發生了沖突。五名男子和婦女在一場混戰中受傷。他們互相扔奶粉。直到警察控制現場,將5人逮捕,然后被送往醫院治療后被拘留。雖然奶粉糾紛的爆發是一個案例,但必須承認,越來越多人選擇在香港購買奶粉。國產奶粉的情況非常尷尬。,我們應該反思國產奶粉何以到了如此地步。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佩智透露,三鹿事件后的2009年,我國乳制品進口由12.06萬噸猛增到59.7萬噸;高端嬰幼兒進口奶粉所占份額接近90%。3月9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劉佩智稱,內地游客港澳搶奶粉只是暫時現象,整治完善后,企業信譽加強,“情況會逐漸好轉”。
三鹿奶粉事件已過去幾年,但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心仍未恢復。嬰幼兒奶粉市場洋品牌幾乎占了9成,內地游客甚至去港澳搶購嬰兒奶粉。就在這兩天,有內地家庭和香港家庭因為搶購奶粉而在香港大打出手。
近年來,政府對三鹿奶粉事件的處理不可謂不重視,處罰力度不可謂不重,食品安全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為什么幾年多過去了,民眾仍然對國產奶粉心存懷疑?
應該看到,食品行業疾患的救治不會像別的行業那樣快速,之所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是因為民眾本來對“吃”的東西就非常較真,更不要說是嬰兒食品,難免要求苛刻。
這兩年來,雖然政府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加強了對食品行業的監管,甚至修改了《刑法》以應對這一問題,民眾卻仍然信心不足。民眾信心不足的關鍵,還是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整個乳品行業所進行的自我整治效果,仍與民眾的訴求有距離,更不要說不斷爆出的質量丑聞。
所以,在不斷加強政府監管的同時,乳品行業和企業的整治應該有更主動的行動和根本性的舉措。有關企業應該向洋奶粉企業學習。洋奶粉之所以能夠占領國內市場,主要的還是品質可靠,有了一點小問題,也會認真對待和善后。比如很多洋奶粉往往因為并不嚴重的問題,就宣布全球召回。這種糾錯的能力和對待品質的態度,和國產奶粉企業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國產嬰幼兒奶粉只占市場份額的10%,而隨著監管標準和入行門檻的提高,有很多中小乳品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特別要警惕來自企業的所謂“呼聲”,更不能降低監管標準和行業準入門檻。
一個受到重創的行業的再生和信譽重塑,必須要將那些劣幣徹底逐出市場,哪怕直接后果是這個行業重新洗牌。不如此,那些清白的國產乳品企業就不會得到正面的激勵。而如果劣幣得到袒護,其結果將導致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品牌集體不信任,讓良幣一起承受行業污名化的惡果。
沒有徹底驅逐劣幣的決心,市場信心永遠不會恢復,國內奶企也永遠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發展。面對危機,越要嚴格標準,特別在嬰幼兒奶粉方面,其質量標準應完全接軌國際最嚴的標準,嚴格淘汰不合格產品和企業,方能重拾民眾對國產奶粉的信心。
食品安全問題,是“天大的民生”,出現問題帶給社會的也都是“天大的民生之痛”。如果監管機構、企業都能有這樣的認識,并且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去做,“天大的民生之痛”就不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