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在上一輩人中屬于三大件之一,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自行車已經普及到人人都可以買得起,即便現在汽車也已經很普遍,但是自行車的地位卻也仍然屹立不倒,支撐他的便是不斷發展創新的“中國制造”精神。
1950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輛自行車誕生,當時工業體系比較落后,生產自行車并不像現在容易,不管是制造工藝還是機器設備都還十分欠缺。就比如說在研發出來之后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騎行非常費勁,經過反復研究之后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調整自行車的前后軸套的加工精度,就能使騎行輕松很多,“飛鴿”這個名字便有了這一層含義。
當然說到“飛鴿”的寓意,其實還有一層,那就是當時正是解放之初,人民群眾向往和平,所以才得名“飛鴿”。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后,中國再當時便成為“世界自行車大國”。在1998年,中國自行車出口首次超過國內。進入21世紀,隨著機動車的普及和公共交通的豐富,自行車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然而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快速普及和發展,自行車又再一次回到了主要交通工具的行列。共享自行車模式給傳統自行車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對傳統制造業具有顯著的擴大能力和引領作用,刺激了新的內需,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促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與傳統的私人自行車需求所不同的是,共享自行車在產品設計、技術和安全方面有著獨特的要求。比如防盜座椅、輪胎、防盜螺絲、掃碼解鎖等,對技術和材料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迫使自行車制造業在制造技術上需要全面的提升。
目前,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自行車供應鏈體系,成本優勢更加明顯,制造自行車已經成為一項輕而易舉的事情。中國民族品牌自行車企業越來越多地涉足高端自行車領域。無論是質量和銷量在海外都獲得了高度的認可,同時借著互聯網的東風再一次復蘇國內自行車市場,又為“中國制造”的名片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