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碼頭是很多人熟知的水餃品牌,對于不能夠自制水餃的人來說,在冰箱備一些水餃,以備不時之需是十分明智的選擇。而灣仔碼頭便是很多水餃愛好者的選擇。那么,灣仔碼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本文將為您介紹關于灣仔碼頭水餃的品牌發展故事。
灣仔碼頭水餃:顧客是衣食父母,產品質量必須有保證
臧健和1945年出生于山東,22歲時,與一個泰國華僑組建了家庭,很快便有了兩個女兒。1974年,她的丈夫卻突然莫名其妙的回到泰國,并說:‘’會盡快接你們回去!”臧健和決定離開丈夫,帶兩個女兒逃到香港時,身上僅有200塊錢。無奈,只好就地租了一間4平米的小屋,母女三人擠在一張木板拼的小床上。
為了生計,她開始一天打三份工,凌晨到一家護理院護理老人,8點趕到酒樓洗碗,晚上在電車廠擦車。一天睡覺的時間只有3、4個小時。更讓他們母女三雪上加霜的是,1977年臧健和在酒樓干活時被撞倒,腰骨頭裂傷,住院后又查出糖尿病。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下,臧健和還是拒絕了香港社會福利機構的公援金,說吃公援金會讓自己失去斗志,孩子們也會挺不起腰桿做人。
人和人的區別,大概就是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的堅定上了。
等到1978年,臧健和出院時,走在路上她發現大女兒已經成為皮包骨,小女兒更是臉色鐵青,營養不良。她感到一陣心酸,一扭頭說:“走,割半斤肉,回家給你們包餃子吃!”小女兒高興地眼淚都流出來了。剛出鍋的30個餃子一掃而光,“媽媽包的餃子最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餃子!”。小女兒的一番話,讓臧健和心里一動,為何不在香港賣餃子呢?
于是,她自制了一個小木頭推車,在香港的灣仔碼頭開始擺攤賣灣仔碼頭水餃了。剛開始生意不錯,一天能掙500港元,但是細心地她發現自己的顧客是外地來的北方人,香港本地人和廣東人都不怎么來買,于是她不點找原因,發現他們不喜歡吃餃子皮太厚的。進過多次調整,研究,她終于找到了一種可以讓餃子皮筋道而爽滑的面粉。
三個月后,一個東方日報的駐港記者來灣仔碼頭,吃了臧健和小攤上的餃子,還一連吃了三碗后,贊不絕口,并將吃餃子的心得登在了第二天的東方日報上。結果,當天下午,來她小推車前來吃餃子的人就排起了2000米的長龍。
就這樣灣仔碼頭水餃出名了,也取了以碼頭名字為餃子名的品牌:“灣仔碼頭”水餃。后來有大型百貨超市找她合作,到了1983年,灣仔碼頭水餃成為了香港速凍食品第一品牌。她辦了水餃加工廠之后,曾立了三個規矩:產品質量必須有保證,顧客是衣食父母,對員工必須親善。
她的前半生是苦難史,后半生是創業史,被稱為“水餃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