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國內企業的發展的時候,很多人喜歡為中國企業加上一個詞“民族品牌”。但是本人卻認為,雖然倡導“民族品牌”的初衷是好的,但這一理念根本經不起推敲。如果允許民族品牌的概念“含糊”的發展下去,甚至可能會對中國企業品牌發展產生相反的作用。
現階段為什么要慎用“民族品牌”概念
首先,“民族品牌”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如果從股權角度來界定“民族品牌”,那么沃爾沃為吉利所有應視為中國的品牌,而騰訊、阿里巴巴反而應視為外國品牌,因為后兩家企業的最大股東均為外國公司。
更進一步來說,如果某個現在屬于中國企業的品牌將來被國外企業收購,是否該品牌的民族性就發生了改變呢?“民族品牌”難以界定的根本原因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無論是股權、品牌管理團隊、品牌理念、品牌來源地與成長地均超越了傳統的地域界限。
其次,“民族品牌”的核心訴求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勢相悖。倡導“民族品牌”,訴求之一就是希望政府采取特殊政策,來扶持其發展,這同時也意味著對外國品牌、對合資企業的品牌采取某些歧視性政策,顯然這與我國政府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對內外資采取一視同仁的政策承諾并不一致。
另一方面,“民族品牌”訴諸于民族情感,希望普通消費者能在“我們”和“他們”之間作出區分,并青睞“我們”的產品。實際上,對我國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如果國內企業的品牌在品質、服務等方面達到或超越了外國品牌,即使不訴諸民族情感這張牌,消費者基于理性思考,也更有可能選擇中國企業的品牌。
再次,對于那些立志成為全球性品牌的企業而言,給其貼上“民族品牌”的標簽,反而有可能影響其走向國際市場。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市場,它們最需要的既不是政府的扶持,也不是通過打“民族”牌博取同胞對自身“弱項”的忽視和同情,它們需要的恰恰是公平競爭的環境、穩定一致和一視同仁的政策。
中國品牌正迎來前所未有機遇
言為心聲,言語也是思維的反映。我個人之所以認為應慎用“民族品牌”,除了前面陳述的種種理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民族品牌”部分帶有弱者思維的痕跡,同時內在地具有“排外”的訴求,這與我國倡導國家、民族一律平等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并不相符。民族品牌-民族品牌網
其實,伴隨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我國消費者的逐步成熟,我國品牌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中國產品和中國品牌越來越有信心。
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產品在品質、服務、設計等各方面與發達國家品牌差距在縮小,另一方面也反映日益增多的消費者不再具有上世紀80、90年代那種對進口和國產產品的刻板印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社會民眾,均應調整心態,從過去對西方發達國家品牌的“仰視”轉為“平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學習西方企業在品牌建設上好的做法和經驗,也不意味著我們對西方競爭者的任何輕視,相反我們要引進、吸收西方企業上百年積累的管理知識、流程和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消化、改進和創新,從而實現最終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