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及《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發布;人民日報發表了五篇評論文章,探討如何讓中醫藥這塊古老的瑰寶重煥光彩,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各方應該如何做好中醫藥發展工作,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貢獻!
我國的大轎醫楊俊耀出生于中醫世家,自幼學習中醫,立志傳承與發揚我國中醫藥文化,為人類患者健康保駕護航。在2005的時候論述了《有關西醫學的循征醫學將更會向中醫學學習和靠攏》。在吳儀副總理主持的第二屆中國中醫藥發展大會上發表了 《21世紀中醫藥大有可為》,如今都得到一一應驗。他心系祖國中醫藥健康發展,對于當前的中醫藥發展有如下見解!
一、中醫藥是新世紀新時代的寵兒
任何醫學它都具有社會屬性這一重要法則。西醫學模式因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片面性、被動性而不自覺的背離了醫療衛生事業的防治并舉的基本原則;雖然西方醫藥學注重的生物學模式對現代醫學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采用預防接種、殺菌滅種和抗菌藥物三個主要武器,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使急、慢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它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自身的進步,生物學模式所固有的片面性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21世紀的時代,由于社會公眾的醫療保健發生了變化,保健強身成了社會風尚。而西藥因其副作用不能作保健品長期服用,更重要的是,在慢性病、疑難雜病成為健康主要問題的時候,它就越發顯的無能為力。
生物醫學從病因、宿主和環境三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但出發點是純生物學角度,即病因僅強調生物病因。宿主僅從生理和病理學角度考慮,環境僅重視自然環境的改變,分析問題多用微觀分析方法。但醫學是有社會屬性的,是與時俱進的,現代社會使人們越來越多地離開田園生活,進入工業和服務行業,緊張的環境,激烈的競爭,加快的工作節奏,使人們更易患精神心理性疾病。美國家庭醫學會估計60%的就診病人與精神心里應激有關。應激又反過來產生有害的生活方式,如酗酒、酗煙、飲食不節、消極情緒或匆忙慌亂,這些也促進腫瘤和心腦血管等等疾病的發生,對于這些癥狀與疾病,西醫藥學的診斷及醫療已力不從心,鞭長莫及了!相對而言,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藥之所以有非凡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其它醫學體系所不具有的(簡、便、廉、驗)實用性、(知微見著的)能動性、(環境-形神·醫學模式的)前瞻性、(原始病因與繼發病因因果可互為轉換的)動態觀。而這些特有的醫學體系的實用性、能動性、前瞻性和動態觀這些獨特的優勢因素,在客觀上已形成了歷史與現實的對應,中醫藥的發展與人類健康的保障層面關系將更加貼近,中醫藥的發展也成了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二、若著重地把中醫藥廉、簡、驗、效作為標桿來宣傳有損中醫學之功!
由于社會公眾醫療保健觀念發生變化,各種天然藥物以及針灸、按摩等自然療法受到全人類的歡迎。加之,作為我們國粹的中藥資源達12807種,其中藥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占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吸引了海外眾多醫學人員來“取經”,然而,祖國醫學的精華和歷代醫家的豐富治驗,存在于浩瀚的醫學醫典著作中,這些經典醫學年代久遠,文字古樸,詞義深奧,語法復雜,若無扎實的古文學基礎,就難以登堂入室,領會經旨,掌握其要。那么,來自于西方國度的學習人士,對于我國傳統醫藥學這一博大精深、根深葉茂的民族瑰寶,也不過能學習掌握些皮毛而已,他們也許只能學習一些相對簡單易掌握的如針灸、按摩之類,他們在掌握這些所學到的技能為其本土民眾健康服務時,同樣也不自覺地扮演了傳媒的角色。不言而喻,受其服務的本土民眾對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了解更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其實要知:
1、中醫不是有些人常講的廉、簡、驗、便一句話就概括的事,那是對中醫的理解的太膚淺甚或是曲解,事實上中醫才是世界醫學史上無可比擬無法替代的一門最先進最科學的醫學。它非常的博大精深,根深葉茂,對人類的許多重大疾病及疑難重癥療效是非凡的。
2、中醫病因學的原始病因與繼發病因,體現了病因的動態觀,這種動態觀是將先賢名醫知微見著的高超診療手法和提倡“治末病”的具體升化,筆者本人始終將其理解為:一是它揭示了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使人體發生病理性改變,并產生某些病理產物,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病理產物(如:水濕痰飲、瘀血、結石、腫瘤,結節等等),又可能作為一種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作用于人體某些臟腑組織器官和津液,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新的病理變化,形成各種新的復雜證候。筆者將其命名為第三病因及多病雜陳。面對即將形成或已經形成的復合證候,就應該醫者在辨析復合證候尤其是在區分某些多級復合證的各個子項證候之主次時,絕不可被癥狀表現的明顯與否所左右,因為盡管是臨床十分突出的“顯證”也并非是全部都是該復合證候的主流所在。反之,有時在多級復合證中起主觀作用或決定作用的或即將發揮主導作用的證候;卻是目前癥狀不明顯或并不十分突出的隱證或半隱證。所以,在多級復合證的本證辨析時,必須注意在明顯的證候方面,還可能潛存著更為重要的,但因其癥狀目前尚不明顯,表現還不突出而被醫者所忽略的某種潛隱性證候;二是它同時揭示了疾病發展過程中,其有固定的階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現的定向演進或易趨性,從而使醫者及時考慮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等預防性或阻斷性治療措施,以盡可能地阻止或減少各種嚴重性的繼發性證候。概而言之,醫生在立方遣藥時,不盡是有近期療效,還有遠期的療效。
3、針對許多疑難重癥廉、簡、驗、效"的這些實用性方法猶如螞蟻撼大樹,心有余而力不足。疑難雜癥及重大疾病是指一些病因不明而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疾病。由于其概念籠統,它可以因時代、地域、醫學體系、醫療條件、醫療水平以及經濟文化,生活條件的不同而異,但就將其歸納,不外乎以下五點:①病程漫長,久治不愈;②怪病奇證,癥狀奇異;③病機復雜,辨證難明;④用藥困難,治療棘手;⑤因醫源性、藥源性導致的失治、誤治而遷延成的宿疾頑癥。祖國傳統醫學很早提出的“風、癆、臌、膈”四大疑難病證多屬現代難治病的范疇,雖然對疑難病癥的概念未作出統一定論,但一般以其病因復雜,癥狀怪異多變,病機虛實兼夾,寒熱錯雜,辨證難明,治療棘手為主要臨床特點,與現代難治病在概念與范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祖國傳統醫藥學(中醫藥)具有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乳水交融的特點,它與孕育其母體的中國文化有著血脈相連的關系,在其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廣泛汲取了《周易》及儒、道、釋諸家豐富的思想營養。與當時的哲理、人文科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它研究的幾乎所有問題都是圍繞進化層次最高的人展開的,并十分自然地把考察對象置于運動變化之中,當作一種動態的過程來研究,再加上這些研究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告完成的,而是經歷幾代、幾十代持之以恒的努力,反復多次的實踐和認識的反饋和修正才漸趨成熟的,它與一般的物理或化學變化有著本質的不同。大家知道,研究對象的層次越高,運動形式越復雜,對研究方法的要求就越高。還原、分析等近代西方研究的主體方法的局限性就暴露的越明顯,所適用的范圍和意義就越小。
基于上述的認識
臨床用中醫藥治療疑難重癥疾病之所以療效卓著,屢起沉疴。關鍵是醫者能首辨虛實,變理陰陽,其特色乃汲取古方之嚴謹,經驗方之靈活,民間單驗方之特效,把古方、經驗方、單方、草藥溶為一爐,且注重”臨時制宜,隨癥加減,而不是那些針灸、艾灸、刮痧、牽引所不能勝及的。
另外,人們一般容易理解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重視健康和疾病過程中的生物學機制,但卻往往忽視了人還具有社會屬性,醫學科學還兼有社會人文科學的某些特征。名醫朱震亨指出:“若婦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憂怒郁悶,昕夕積累……遂成隱核”。……數十年后為瘡陷,名曰奶巖(癌)。《格致余論》意即家庭人際關系緊張,久之可引發乳腺癌。《素問.疏五過論》亦認為“故貴脫勢”,“始富后貧”等個人的社會角色的改變,都可引起嚴重的身心病癥,觸角深入到社會人文科學屬性。通過學習和觀察發現哪些高級別的名醫他們的臨床思維蹤跡,基本上就是遵循著先有演繹,后有歸納,法慣“一元論”,從現象的不同組合來判斷現象證候的特異性質,隨之,建立一套病因、病機、病理、病性四位一體的綜合認識。換言之,在診治疑難病證時首先善抓主證的同時,再通過對癥的客觀指標的宏觀判斷和微觀分析,以祖國傳統醫學理論作為基點,以生理結構定病位,以生理機能障礙邪氣性質定病性,剖析病理、正氣盛衰,揭示其發展趨勢,并對病人的心態和社會背景進行系統評價,充分依據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會特征進行診斷與治療,脫立孤立和隔絕的思維方法,拓展了傳統醫學的深度與廣度。
其實要做為一個合格的中醫生在臨床上還要理解體質與“證”的固有相屬性,體質與“證”的潛在相關性,體質與“證”的從化相應性,同時也要明白中醫病因的認識,必要時還得借助于實驗、分析和微觀等方法對病原體進行具體了解,建立一套“病因、病機、病理、病性四位一體”的綜合認識。在臨床具體的實踐中,是要緊緊抓住“扶正”與“祛邪”之間的辨證關系,在注重主證的同時,通過對病癥的客觀指標的宏觀判斷和微觀分析,以祖國傳統醫學理論為基點,以生理結構定病位,以生理機能障礙邪氣性質定病性,剖析病理,揭示其發展趨勢,并對病人的心態和社會背景進行評價,充分依據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進行診斷與治療,以多途徑、多環節的調節方式使機體氣足血流、氣通瘀行、塞散經絡暢順,最終以調動人體巨大的自身調節與儲備潛力,使人體重新獲得新的動力為轉歸,達到邪去正復病愈之目的。
三、中醫藥學博大精深,醫者掌握“懂、通、熟、精、化、神”這幾個層面,而僅一根銀針,一把草藥或、推拿、按摩他們代表不了中醫人
中醫藥學同其他的事物一樣,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哪么就要求研習者,不僅只是認識,還要掌握,更是要能駕馭它。首先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執業中醫師,都不僅要有雄厚的中醫中藥學基礎功底和熟練掌握中醫各科知識,在臨床上要以祖國的傳統醫學理論為基點,運用中醫學特有的診斷手法和思維方式還要借助現代醫學中的檢驗手段,通過演繹與歸納,做出宏觀判斷和微觀分析,得出初步的近似于正確的病證判斷。如果是一個不具備這些職業道德和基本技能的中醫生,大有假醫、庸醫之嫌!
至于要求程度較高的中級醫師,在臨床上要能以“哲學思辨”的觀點,遵循“病證相結合”即“治病求本”的常規原則和“三因制宜”的變通法則,抓住“扶正”與“袪邪”之間的辨證關系,提出近似合理的解決疾病的方案來,否則就會讓患者對中醫的療效產生懷疑,會為哪些反中醫者留下口舌之柄。
最后一種就是作為一個中醫專家(副主任醫師以上),要求的層面更是不一樣,即能從病證中的紛紜復雜、姿態萬千的非特異性外部癥象中洞悉出每個病證中內在病機及疾病的病理改變和病理的發展變化來,能根據目前的情況,對病情及預后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并能提出較為客觀且科學的包括近期和遠期的治療方案,如果做不到這些方面,就不應該算是真金白銀,而是名不符實,被大家戲稱為的哪種”專家”、”教授”之流了!
比如CRF目前的中醫治療方法雖已提升到辨證分型施治這個階段,其療效雖比西醫藥顯著的多,且費用相對要低的多,但充其量這些都還是處在初中級階段,遠還沒有達到高級階段,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若是要想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讓眾多的患者樂于接受,還必須加大這一方面的研究,而參與這一方面的研究的醫務工作者,起碼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要件,即:
1、首先必須是熟知傳統中醫藥學和現代檢驗學的全科醫師。就CRF病從西醫視角來說,該病不僅牽扯到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而且涉足于心血管、血液、神經、骨骼等系統等臟器的損害及內分泌等學科;從中醫上來講,該病同樣可涉及到五臟和胃、腸、三焦、膀胱等多個臟腑,即內、外、皮、婦、骨等學科。換言之,不僅要強調辯證分型還更要注重整體觀念,即要將人體可視為四維體來認識,因為客觀事物的形成,一般都循著有秩序分層次的自然結構法則。中醫學的證候也具有其自身的結構和層次。即:一是以空間因素為坐標的圈層結構層次,或也可以理解為螺旋式的結構層次;二是以時間等因素為坐標的連續式層次結構;三是各臟腑之間的證候有則近似于平面或扇形等層次結構;四是處于連接層次的各證候之間,不僅具有相鄰的關系,而還有相繼的關系。
2、這里的中醫全科醫師不僅要有雄厚的中醫學基礎功底和熟練掌握中醫各科的知識,同時還要具備了解一些邊緣學科和現代檢驗醫學的知識,達到全面中有突出、宏觀中顯微觀等高素質的人才。
3、具備了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勢必會從辨證分型和整體施治并借助現代科學之翼的新的起跑線上對CRF的中醫治療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并研究出理想的方法來,也因為只有高素質的中醫人才,才能在中醫中藥治療CRF病中,不僅能做到對該病證的知常達變,掌握該病證的五性(即特異性、可變性、交叉性、夾雜性、非典型性) ,而且在辨析CRF病證時同樣會運用唯物辨證法的認識原理,探析出CRF病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及其互相聯結,有了對CRF病證和它以外的許多事物的互相聯結的認識觀,能先從非特異性(普遍性)的視角對CRF病證這一矛盾的事物進行觀察分析,且能從紛紜復雜、姿態萬千的非特異性(普遍性)外部癥象中洞悉出CRF病證這一矛盾事物內在的病機及疾病的病理改變和病理的發展變化等高層面。
4、最后一點,高素質的中醫人才也必須是具有在醫學領域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醫德與對人體健康與疾病認識的敏感性與對現象剖析的深刻性的科學素養,乃至天賦的人。
四、如何理解中西醫結合
一般來說,證是由病產生的,辨病是認識疾病的一般規律,辨證是認識疾病的具體規律。
就中醫本身而言,就存在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情況,辨病是辨證的深化,辨證是辨病的基礎,在辨病的原則下辨證施治,才算全面,兩者不可偏廢。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有所側重。
在中醫臨證本身,就必須很好地識病辨證。辨病而施治是認識疾病總的全過程的一般規律,而后據此進行治療。辨證而施治是認識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某個階段的具體規律,而后據此進行治療。
有人認為中醫的精華是辨證施治,那么,只要能做到分析四診所見,進行二綱六目辨證,就不用辨什么中醫的病了。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辨證施治的真正含意是既要辨證,也要辨病,若僅僅辨證,則只能認識疾病某一發展階段的臨證綜合表現,不能認識疾病整個發展過程中的總的變化。一種疾病就其整體面而言,還是有其總的規律,若不認識其總的規律,只認識某一發展階段的具體規律,哪也是不夠全面的。辨證施治并不是可以毫無原則地有是證用是藥。
中醫的識病辨證的整體觀,體現了唯物辨證法的思想,也正是中醫最大長處。當然,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未能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對疾病的病因學和病理學進行深入的微觀的研究,有時也缺乏精確的客觀的指標,多半是根據臨床觀察和直覺檢查,因此,對疾病的診斷有時不夠細致、確切,失之籠統。
西醫多重視局部形態學的改變,而易忽略其整體性。
五、結尾
筆者之所以能夠在中醫藥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源于自己始終將“三心”作為行醫救人中最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愛心、責任心、事業心”。筆者一直地在認為,無論哪一行,只要勤奮學習與刻苦研究,學術最終都會達到一定的水準,而且許多人都會達到同等級的標線,不分仲伯,高下難分。如果要想再分出高低,愛心、責任心、事業心就是評判的關鍵標桿。尤其是在醫學領域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醫德和對人體健康與疾病認識的敏感性與對現象剖析的深刻性的科學素養乃至天賦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還應該具有三心。
醫為仁術,醫者父母心,愛心是動力,責任心是態度,事業心是目標。也正是源于此,自己無論何時都將患者放在第一位,不斷提出新的方法和論點,為提高中醫診療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用睿智弘揚中醫,用扎實的醫術正名中醫,用懸壺濟世的心態看待中醫。并誓要將中醫藥學推向一個新高度的同時,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中醫的博太精深。盡己之力,做一個中醫文化世界名片的締造和傳播者,讓全世界民眾得到中醫藥的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