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水果,而且它熱量低,味道可口,深受現代人的喜愛。修文縣氣候十分適宜獼猴桃種植,近年來,修文縣努力發展獼猴桃種植事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量的村民依靠種植修文獼猴桃脫貧致富。
修文獼猴桃強大帶動力 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谷堡鎮位于修文縣西南面,是國家出口獼猴桃示范基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谷堡鄉(現谷堡鎮)生產方式單調且粗放,依靠種植水稻、玉米、洋芋等作物基本自給自足。
為扭轉發展滯后、村民貧困的局面,黔東南州人大干部馬懷麟退休后回到家鄉烏栗鄉(現谷堡鎮)下硐村,宣傳動員群眾發展修文獼猴桃種植。這一想法得到縣、區、鄉黨委政府的重視與支持。
1988年,下硐村聯戶農場成立,當年種植獼猴桃1940畝。到2002年,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5萬余畝,成為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四大產業”之一,實現了獼猴桃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轉變。
然而由于沒有架材配套、市場價格較低、農戶管理粗放等原因,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原本勢頭良好的獼猴桃走上“由大到小”的沒落之路,到2008年全縣種植面積僅剩1萬余畝。
2009年,縣委、縣政府提出重新振興獼猴桃產業,出臺了支持獼猴桃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苗木、架材等方面對獼猴桃種植進行補助,掀起了新一輪轟轟烈烈的修文獼猴桃“由小到大”之崛起。目前,全縣種植獼猴桃16.7萬畝,居全國第四位,貴州第一。
政府助力修文獼猴桃產業蒸蒸日上
黃良華就是這輪獼猴桃崛起大軍中的一員。
“以前家里老人種了20畝,后來效益不好,就去外面打工了。”黃良華說道,“2009年支書說家鄉搞發展,勸我回來種獼猴桃。”
黃良華剛回家鄉時僅種植以前家里的20畝,通過政府補助的秧苗、T型架等,逐漸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畝,一年可以達到幾十萬元的收入。
而像黃良華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谷堡鎮鎮長、黨委副書記陳萬兵介紹道,目前全鎮有4000多戶,70%以上在種植獼猴桃,共種植6.2萬畝。在種植初期,政府會給予每畝地74株的苗木補助與相應的T型架補助。
黃林是一個合作社的負責人。他的合作社2012年成立,現在有28人、1864畝果園,去年的收入有800萬。可是在成立初期,由于技術標準不統一,產出的果實質量差異較大,曾發生被退貨的情況,合作社承擔了近3萬噸獼猴桃的損失。
為解決這一困境,當地政府引進大的龍頭公司建立標準化基地,提供技術與銷售的雙重保障,不僅有定期的技術培訓,還建立起技術統一標準體系。陳萬兵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谷堡鎮目前已發展出龍頭企業16家、合作社46家、微型企業56家。
修文獼猴桃的強大帶動力
“現在全鎮216戶貧困戶,有83戶種植了獼猴桃。”陳萬兵表示。獼猴桃種植后三年掛果,每畝地可以達到三四千斤的產量,按照五元一斤的標準計算,每畝地就有一萬五到兩萬元的收入。
自己種植并不是唯一的致富方式,農民也可以通過務工獲得收入。“授粉時請工人,修文縣都不夠,還要去外面請,每天車接車送管三餐,一天至少有120元的收入。”陳萬兵介紹道。
就如黃良華的果園,除了自己和家人,黃良華還需要另外再雇一些人務工。“平時就是十個、八個人,忙的時候要100多人。”黃良華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此外,農戶還可以以每畝至少8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給果園,或是以土地入股領取分紅。還有一些農戶在建好的果園里種植,最后的收益與果園三七分成,農民拿七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在修文縣范圍內,目前約90%的貧困勞動力都參與到獼猴桃產業中,其中自發種植獼猴桃139人,在修文獼猴桃基地以及加工、銷售環節就業1761人,通過將土地入股和扶貧資金量化入股獼猴桃產業的有735人。
產業對了,農民富了。幾經波折,小小的修文獼猴桃終是為修文縣帶來脫貧致富的生機活力與持續動力,不僅綠了修文的漫山遍野,更是樂在百姓的腰包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