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徠卡M3
徠卡M3是的,徠卡,鏡頭里的勞斯萊斯!一個曾經與奔馳、萬寶龍并稱為德國工藝三大代表的品牌,一個代表男人踏實、經驗、勇氣、勤勉、一絲不茍的品牌。徠卡有著令人羨慕的貴族傳統:目前,最受歡迎的135相機一開始來自徠卡的大門,這大大改變了攝影的生態環境。攝影師們終于離開了笨重的大攝像機,把萊卡帶到了火上。
M3誕生于1954年,當時歐洲剛剛從戰后大蕭條中復蘇徠卡已經用光了這臺相機所有的技術儲備。這款相機采用實心黃銅制作機身,各項技術指標均為首屈一指。他不僅確立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位置,而且確立了戰后時代測距相機的基本模式(俗稱近軸相機)。從1954年投產到1966年停產,總產量超過20萬輛。
2. 哈蘇503CW
哈蘇的中框相機采用模塊化設計。根據機身的不同,可以根據需要搭配不同的鏡頭、背部、取景器等。它還可以使用頂級鏡片制造商提供的不同鏡片,如卡爾蔡司、施耐德和羅登斯克。這個技術概念在當時是前衛的。然而,戰后很長一段時間,哈蘇的相機銷售一直不溫不火,讓哈蘇一夜成名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是20世紀60年代致力于開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當尼爾·阿姆斯特朗用哈蘇500el相機拍攝奧爾德林登月的照片時,哈蘇成了一個永遠的民族品牌釘在空間上。
3. 祿來2.8FX雙反相機
很多時候,說到雙反相機,人們會想到一個脖子上掛著露萊的英國老紳士。他毫不猶豫地低下頭在取景器中作曲和對焦,最后慢慢按下機身前面的快門。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數一數這一時期普利策獎獲獎照片中有多少使用了盧萊。
4. 美樂時LX
美樂時的精密證明:德國的精密加工技術不亞于瑞士,德國的設計水平也不亞于日本。即使是日本也無法與褪黑激素在微型相機中的地位相媲美,盡管許多日本相機制造商已經嘗試模仿褪黑激素相機。但是相機太小了。最著名的Maxus LX只有108mm×28mm×16mm。即使在微型數碼相機遍地開花的今天,這種8×11mm膠卷的相機依然不遜色。
5. 佳能AE-1
除了佳能EOS系列先進的自動對焦、自動曝光和各種復雜的設置之外,我們還能享受到拍攝的樂趣嗎?快速的自動對焦似乎更像是一種負擔,因為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在取景器的分屏上,我們使用精確的手動對焦功能來對焦和思考,同時尋找生活的目標。拍攝時,有時樂趣不在拍攝的照片上,而在拍攝過程中,它是在玩弄金屬體的感覺,滾動扳手移動時的摩擦,以及快門打開時聽到金屬結構的撞擊聲。
6. 奧林巴斯OM-4Ti
OM-4Ti是機器之王。鈦金屬的頂蓋和機身意味著“一旦擁有,就永不磨損”。當然,這并不是OM-4Ti的全部本質。OM-4Ti的本質是它比其他品牌的更小,可以放在公文包里。當你找到可以拍攝的對象時,你可以隨意拍攝。同一時期,尼康、佳能等品牌都是頂尖的模特做不到的。
7. 康太時I型
對于大多數不熟悉攝影器材歷史的人來說,很難理解康太時品牌的復雜演變。好吧,讓我們把問題簡單化:你認識德國的卡爾蔡司嗎?康太時是卡爾·蔡斯(Carl chase)旗下的一個相機品牌,這是一個專門與徠卡競爭的相機品牌,不過后來被賣給日本京瓷,最終離開了相機行業。
8. 尼康F3
對于專業攝影師來說,尼康F3是一種武器。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尼康F3是一個夢想。對于成功人士來說,尼康F3是生活品質的象征。尼康F3有很多品種,包括配有長焦取景器的尼康f3hp、鈦合金機身的F3t、帶有特殊自動對焦鏡頭的尼康f3af、專門為攝影師生產的尼康f3p、尼康F3限量版和特別改裝的尼康F3H,一般來說,在海外相機拍賣市場上,與其他車型相比,F3系列更受成功人士歡迎,因為這款相機上的滄桑感顯然更具吸引力。
9. 仙娜P2
與大多數來自日本和德國的攝影器材品牌不同,以精密儀器、數控車床和高端鐘表聞名的瑞士番瀉葉相機,充滿了瑞士嚴謹、細致和活躍的氣質。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該公司一直在生產模塊化大型框架座椅機。其機身設計充分考慮了用戶的微妙需求。他們可以建立一套適合自己業務需要的攝像系統。另一方面,相機材質經過精心挑選,加工更加精細。甚至每顆螺絲的加工水平也足以成為很多攝影記者的材料制造“教科書”。
10. 寶麗來SX-70
說到口味,我們不能錯過寶麗來的SX-70!從價格上看,這種結構上類似折疊式相機的奇怪單反相機是1972年推出的。寶麗來SX70無法與之前推出的9款經典車型相比,但寶麗來拍照展現了相紙的獨特味道(如略帶感傷的棕色或青灰色、柔和的對比、細膩而富有質感的白色色調等),而出色的SX-70則因為其在上世紀70年代的設計和人氣,至今仍在一個成功男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