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美國在最后一個比賽日完成了對中國金牌數量的反超,這讓身為中國隊迷妹的小李感到萬分“意難平”,“民族自強”早已成為小李這些新一代愛國青年的精神追求。
奧運之外,小李對于運動鞋服的消費選擇也有些“一言難盡”,在棉花事件之后,她買了很多國貨,但對于一些產品并不滿意,“國產品牌,在外觀上確實和阿迪、耐克不相上下,但穿著體驗上,李寧還好些,安踏還是不夠舒適。”
作為中國奧組委的常年贊助商,安踏的確已成為中國運動品牌的頂梁柱,一次次跟隨奧運健兒登上領獎臺,安踏似乎成為了運動品牌競爭中的優勝者。
2021年7月,安踏更是超越阿迪達斯,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運動品牌,在國貨加速崛起的階段,安踏、李寧、特步等國產品牌備受資本青睞,不少券商機構更是給出了買入、推薦的評級,但資本捧得越高,投資越需冷靜,安踏真的超越阿迪達斯了嗎?
01 安踏“逆襲”阿迪達斯 關鍵靠“外援”
對安踏來說,2021年上半年堪稱完美,尤其在棉花事件爆發之后,以安踏為代表的國產運動品牌在這輪聲勢浩大的“國產替代”浪潮成為了大贏家。
根據安踏發布的業績預告,2021年上半年營收增長至少50%至220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增長49%;同時,營業利潤同比增速將不低于55%至36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31%。
鑒于收購的Amer Sports仍處于投入期,如果剔除掉Amer Sports的影響,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將不低于65%至39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32%;即便是考慮Amer Sports影響,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將不低于110%至35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50%。
業績的亮眼表現推動了安踏體育市值一路飆升,2021年上半年其股價一度觸及190港元,年初至今漲幅超40%,市值更是一度突破5000億港元大關,超越阿迪達斯,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運動品牌。
圖/安踏官微
而幫助安踏實現這一突破的核心業務是近兩年“爆火”的時尚運動品牌“FILA”,這個來自意大利的外援被看作是塑造安踏體育第二增長曲線的強力支撐。
自2009年被安踏收購以來,FILA品牌迅速地成為其核心品牌之一,并在2020年收入貢獻近50%,超過了安踏品牌。
安踏體育發布二季度及上半年業績公告顯示,FILA品牌產品的零售金額(按零售價值計算)與2020年同期比較取得50-55%的正增長。在經歷了疫情的沖擊之后,FILA品牌折扣恢復良好,在業績方面有望再創新高。
FILA品牌高速成長得益于運動時尚細分市場進入高速成長的藍海階段,據KBV Research,全球運動時尚服裝市場規模到2023年有望達1033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為9%。FILA品牌作為行業內的佼佼者,也推高了市場對安踏的期待。據券商研報,2021年Q1,FILA流水同比增長約75%-80%,領先同業。
此外,安踏旗下的戶外品牌(以Descente、Kolon Sports為主)超預期的業績增速也可以看作是資本市場爆炒安踏的信心來源之一。
“世界第二”由此誕生,但安踏的位置真的名副其實嗎?
02 卸不掉的“性價比”標簽,安踏產品力和品牌力難以突破
事實上,即便是簽下頂流明星王一博之后,安踏仍與特步、361°、鴻星爾克等品牌一樣守著“性價比”的路線,其在產品力和品牌力上與耐克、阿迪達斯仍有較大的差距。
1991年,以OEM代工起家的安踏,在1994年正式啟用“安踏”這一品牌,并于1999年成功簽下國球領軍人物孔令輝作為形象代言人,開始在央視投放廣告,這是安踏在品牌營銷方面的重大突破。
之后,安踏又相繼拿下CBA、中國體育代表團等贊助權,從代工到品牌,安踏的規模也實現了快速擴張,并開始在國內的體育用品市場上展露頭角。
然而,進入金融危機之后,整個體育用品行業爆發了庫存危機。
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1年開始,中國運動服飾行業市場規模同比增速開始明顯放緩,2012和2013年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在前期過度擴張的影響下,國產頭部品牌均出現了供應過剩、庫存積壓、營收走低、市場份額丟失的困境,行業整體迎來增長瓶頸。
和其他品牌一樣,安踏也不得不在這段時間內對店鋪、庫存、渠道架構進行及時的調整。價格戰、渠道下沉成為了安踏、特步、361°等國產品牌發展主旋律,而Nike和阿迪達斯趁機完成了對國內體育用品高端市場的占領,并建立了消費者對運動品牌的認知。
在這一階段,Nike持續投入科技研發,依次推出Flywire飛線技術、fliknit鞋面技術、Engineered Mesh鞋面技術、React中底技術、Joyride技術,打造產品功能性核心競爭壁壘。
阿迪達斯在專業和潮流雙線出擊,2013年推出的Boost技術備受專業運動圈的認可和好評,而Ultra Boost跑鞋也成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與Kanye聯名設計的Yeezy鞋款,迅速風靡全球,推動阿迪達斯在2019年成為中國市占率第一的運動品牌。
這些研發成果的背后,是Nike和阿迪達斯對科技方面的重視和投入,據了解,Nike和阿迪達斯的研發投入比常年維持在7%以上。在研發投入方面,安踏與Nike和阿迪達斯仍然有不小的差距。2020年安踏的研發支出為8.71億元,研發投入比僅為2.45%。
觀察Nike和阿迪達斯的成功,其實是產品設計、研發、品牌文化等軟硬實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安踏股價的騰飛更多的是源自于多品牌策略的成功,撇開FILA和戶外品牌的影響,安踏自身的產品的設計、研發技術及品牌影響力,或許并不足以支撐其如此高的股價和市值。
如今的安踏似乎與年初的海底撈有相似之處,處于行業領頭羊的位置,各大券商的投研團隊紛紛調高其預期表現,但究其內核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高估值反而增加了其下跌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在今年4月發布公告,控股股東安踏國際擬以每股131.48港元的價格,減持8800萬股,套現至多近118億港元,減持股份數量占已發行股份3.26%。
對安踏來說,市值超越代表的更多是市場的預期和期待,也蘊含著炒作的泡沫,要成為Nike、阿迪達斯這樣的體育用品行業常青樹,需要更硬核的運動科技和品牌影響力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