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餐飲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對其施以與市場地位相匹配的監管強度,是構建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應有之義。
日前,市場監管總局公開6起食品安全案件查處情況。據悉,4月份以來,多家網紅餐飲品牌相繼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市場監管總局迅速指導、協調地方市場監管部門依法開展核查處置,各地從嚴從快從重查處違法違規問題,并舉一反三開展全面排查。
無獨有偶,新京報記者從6月底開始先后臥底北京兩家“胖哥倆肉蟹煲”門店,發現了讓人觸目驚心的一幕:“隔夜死蟹”當現殺活蟹賣,土豆腐爛、發餿后繼續用……
短期內,如此多如雷貫耳的網紅餐飲品牌紛紛陷入食品安全丑聞,讓人大跌眼鏡。它們不僅知名度高,而且規模大,門店多,理應成為食品安全的“示范生”。然而,近幾年一些迅速走紅的餐飲品牌,卻屢屢跌下“神壇”,這提醒各界,是該對網紅餐飲的食品安全問題,予以更嚴肅的審視了。此次市場監管總局集中通報相關違法案例,就釋放了積極信號。
網紅餐飲品牌,一開始往往令消費者耳目一新,給餐飲界刮起一陣新風。但餐飲行業再怎么創新,食品安全的底線都不能丟。一些網紅餐飲品牌最終被曝“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有的是通過營銷炒作迅速擴大知名度,再通過招攬加盟商而快速“割韭菜”。可以說,在一開始,一些品牌就沒把食品安全和品質放在第一位。尤其是不少品牌背后有著資本加持,后者對回報效率有著較高要求,很早就走上快速“圈錢”之路。
這一模式下,不少品牌門店數量短時間內激增,服務管理和質量維護能力卻明顯滯后,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是遲早的事。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品牌在變成“網紅”后,自恃市場地位高,從而放松約束,喪失對食品安全的敬畏。
在市場角度,我們或不必對一些網紅餐飲的質量丑聞過于擔心,畢竟,自砸招牌終究會受到市場報復。近些年,不少曾經盛極一時的網紅餐飲卻非常短命,已經給出了前車之鑒。但網紅餐飲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賺快錢”思路主導下,等到丑聞曝光或是遭遇市場懲罰,經營者及其背后的資本可能早已賺得盆滿缽滿。這就要求要強化提前監管、過程監管。
置于監管語境下,所有市場主體都是平等的,都應被一視同仁地對待。但網紅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對其施以與市場地位相匹配的監管強度,同樣是構建公平市場競爭環境的應有之義。如至少不能因某個品牌知名度高,就放松警惕,或是豁免其日常的監督檢查。
事實上,網紅餐飲一旦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對于消費者的權益損害,是幾何級增大的。如這次廣東等11地共排查了3323家楊國福麻辣燙店,其中責令整改的就多達841家。如此體量的餐飲巨頭,卻對食品安全如此不上心,無疑嚴重影響社會的食品安全信心。
有多大能力就得承擔多大責任。構建一個健康的餐飲市場環境,網紅品牌、大品牌理應發揮更多正向作用,而不是成為反面教材。如果一個連食品安全底線都不能守住的品牌卻成為“網紅”,這難免加劇“劣幣驅逐良幣”,放大市場道德風險。一些網紅品牌在食品安全上集體打“低分”,由此可能給市場帶來的負面激勵,不可不察。
據悉,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充分利用監督檢查、抽檢監測、媒體監督、投訴舉報等途徑,綜合運用信用聯合懲戒等手段對違法者及上下游相關生產經營者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對暴露出的問題冒頭就打,對違法者實行最嚴厲的處罰,讓違法者付出代價。
當“最嚴格的監督”和“最嚴厲的處罰”變成常態化,重營銷而輕安全的行業歪風必將降溫,而眾多網紅品牌心中的食品安全紅線也必將有所繃緊。當然,知名品牌一再陷入食品安全風波,也提醒消費者建立更理性的消費觀,不必迷信“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