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無錫兩家星巴克門店臥底調查發現,過期食材繼續使用,保質期被篡改,承諾“開業后不過夜”的蛋糕第二天被偷偷上架,而涉案門店所謂的“飛行檢查”只是流于形式。所有這些問題都有暗訪視頻的“真錘”。星巴克也對此事件做出了“高度關注”的回應,并在第一時間關閉了兩家門店,并立即展開了深入調查。(12月13日新京報)
食品安全在中國早已司空見慣。不時有一些企業在網上接觸到這樣的問題。星巴克這次之所以被“關注”在熱搜榜上,是因為星巴克為了節約成本,依然挑戰食品安全底線,尤其是因為星巴克一直以自己的食品安全金標準為榮。
品牌價值的背后是消費者的長期信任和支持,絕不是星巴克的“免死金牌”。星巴克自進入中國以來,一直展示著“商務”和“高端”的形象。品牌營銷和食品標準被網友稱為“行業天花板”。店內氛圍、裝修、服務、品牌形象一致,消費者愿意買單。這也是星巴克能賣3美分到3美元的咖啡的秘密。然而,成功打造“星巴克”品牌只是一個起點。我們不能因為依賴大品牌就揮霍消費者的信任,尤其是觸及食品安全紅線的時候。成功的品牌建設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品牌形象的崩塌只需要一天。
外資企業在食品安全上不能“入鄉隨俗”或“看國家的糧食”。有網友指出,國內其他企業頻頻曝光食品安全問題,而星巴克只是違反了自己的企業標準,這是無害的。這種“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觀點顯然是一種邏輯謬誤,試圖將原來的違法違規行為合理化,不能僅僅因為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就原諒有問題的企業。這種“入鄉隨俗”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或理性的消費者所不能接受的。
與此同時,星巴克在國外的食品安全問題很少被媒體報道,中國的整體價格也高于美國,這讓人們認為星巴克是否在“看著人們端上他們的食物”。前不久,加拿大鵝在中國不允許退貨換貨,中國的夢龍雪糕產品成分不如國外同價位產品,都體現了一些企業的國家歧視。說到底,從中國消費者身上賺錢,不提供同樣的產品,是外資企業的“傲慢與偏見”。這樣的企業當然不值得消費者買單。
直營店經營不善本身就是企業的問題,個別店不能甩。星巴克公關部對此事件的回應是“深感震驚”和“高度關注”,并關閉了兩家門店進行“深度調查”。這一系列的“組合拳”是網友們非常熟悉的。茶路、蜜雪冰城等企業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后,也用同樣的套路。言下之意就是甩鍋加盟店,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待遇。但星巴克本身是直營模式,管理應該更嚴格更完整,但還是想通過推卸責任來應對,讓人覺得尷尬。星巴克作為國內外知名的高端咖啡品牌,應該提高直營店的管理水平,放下“入鄉隨俗”、“看人端菜”的錯誤偏見,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