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集體決賽,中國隊選手李奇石身著中國企業贊助的服裝參加比賽。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德國周報網站《時代》近日刊文稱,最近幾個月,世界各地的體育場館幾乎隨處可見中國的符號、品牌和問候語,其數量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在去年夏天舉行的歐洲足球錦標賽上,12個官方賽事贊助商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為這項歐洲賽事提供如此多的資金支持。這是近年來一個越來越清晰的發展趨勢:一項運動越受歡迎,經濟越成功,中國贊助商的參與就越重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近年來,中國品牌在國際體育賽事中頻頻亮相,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體育競賽無國界”。國際體育賽事面向全球觀眾,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性價比高。因此,體育營銷成為中國品牌出海的熱門選項。除了購買看臺的廣告牌,中國品牌還為服裝、場地、比賽器材等提供贊助。這些產品體現了中國制造在各方面的優勢,展示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族文化自信。
中國品牌熱衷于通過國際體育賽事在海外“露臉”,最根本的原因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品牌的國際化需求越來越旺盛。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在不斷提升。中國企業渴望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更多的增量市場。近年來,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逐漸從注重產品銷售轉向注重品牌傳播,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國內外消費者更習慣網購,中國跨境電商平臺的進一步發展也為中國品牌出海提供了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品牌在出海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品牌文化的輸出,致力于講好中國品牌故事,讓世界各國消費者了解、認可、支持中國品牌。一個品牌承載著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認同。好的品牌一定需要核心產品,樹立好的品牌形象。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的趨勢。目前海外對中國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中國品牌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提升。無論是日用品還是高科技產品,中國品牌已經逐漸進入世界各國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國企業也在從制造商向服務商和品牌轉型。隨著中國在高科技、跨境電商等領域的發展,中國制造逐漸實現了產品化、商品化、品牌化。這種發展道路已經開始被國際市場認可和接受。目前,中國品牌在海外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在出海的路上仍有一些障礙。第一,中國企業相對缺乏國際傳播專業人才,缺乏國際傳播技能。尤其是遇到敏感、有爭議的問題時,處理經驗不足,品牌出海的“軟支持”不夠;二是由于中文在海外國家使用率低,中國品牌使用漢字,語言傳遞存在障礙,導致非華語地區的海外受眾難以理解品牌內涵;第三,國內部分產品設計國際化程度較低,且受國內外審美差異的影響,海外用戶對品牌形象的理解可能存在差距。
未來,中國品牌應充分發揮原有優勢,繼續加強技術突破和品牌形象建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提升海外知名度和認可度。第一,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品牌要堅持文化自信,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第二,使用易于傳播的國際化設計語言,減少溝通障礙,降低海外消費者了解品牌的難度;第三,學習有效的國際交流方式,結合當地語言特點,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第四,尊重文化差異,了解不同國家人們的喜好,加強本地化傳播,精準觸達海外目標用戶,幫助中外文明在品牌傳播中交流互鑒。